編者按:海西潮涌千帆競,港城崛起宏圖展。今年市政協五屆四次會議舉行大會發言,9位上臺發言委員、25位書面發言委員及單位的發言內容十分豐富,涉及莆田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點、難點和熱點,所提意見建議中肯,可操作性強。本期選登林樹人委員代表僑聯界的發言《加強華僑華人新生代工作,推進僑務工作可持續發展》。
莆田是福建著名僑鄉之一,據2006年僑情普查資料,旅居海外及港澳地區鄉親及出國人員總數超過85萬人,遍布世界84個國家和地區。改革開放以來,市委、市政府重視僑務工作,進一步贏得了僑心,激發了海外鄉親熱愛家鄉的熱情,據不完全統計,全市接受海外“三胞”捐贈達10.66 億元人民幣,實際利用僑資40.49億美元,對僑鄉的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林樹人說,近年來,隨著老一輩華僑華人日益年邁并淡出事業,華僑華人新生代開始走向前臺,他們大多學有所成,有的已進入僑居國、僑居地區主流社會,在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各個領域發揮著積極的作用,是一支素質高、潛力大,富有生機與活力的新生力量。做好華僑華人新生代工作,是僑務工作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意義重大。就如何做好華僑華人新生代工作,林樹人代表僑聯界積極建言獻策。
增強華僑華人新生代家鄉認同感
●華僑華人新生代的主要特點
華僑華人新生代指在僑居地生長的華僑華人的后代,又稱華裔或華裔新生代。其主要特點:
人數龐大,分布相對集中。莆田市華僑歷史源遠流長,華僑華人新生代數量龐大。據2006年僑情普查,全市共有海外華僑華人77.96萬人。其中,新生代約占90%以上,主要集中在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
知識層次較高,從事領域更廣。新生代大多接受西方的良好系統教育,與老一代“興化幫”大多從事與汽車相關的行業相比,莆田籍的華僑華人新生代在繼續馳騁這些傳統領域的同時,不少人士在僑居國或僑居地的其他領域奮發有為,嶄露頭角。
故鄉觀念淡,“根”的意識尚存。華僑華人新生代基本生長于海外,故鄉觀念淡薄,受老一輩有意識的言傳身教和潛移默化的影響,在新生代意識中或多或少植下了中華文化的“根基”。再者,我國各項事業迅猛發展,國際政治、經濟地位日益提高,進一步強化了華裔新生代的民族意識。
已融入當地社會,注重自身生存與發展。新生代的觀念已由老一輩的“落葉歸根”轉變為“落地生根”。他們更加務實,注重改善自身的地位和生存環境,拓展發展空間。投資時注重環境與回報,不局限于家鄉。在莆田投資的僑商中,不乏非莆仙籍的僑胞,同時,在外省、市,也有莆田籍僑胞的大手筆投資。
華裔新生代與家鄉交流,尚存在語言障礙。許多華裔新生代,由于長期生長在海外,長期使用所在國語言,已無法使用華文或莆仙話交流。東南亞部分華裔新生代已與外籍人士通婚,有的進行二次移民,移居到歐美、澳州等地發展,其子女也大多講外語,很少講華語。
●做好華僑華人新生代的對策建議
有針對性地開展活動,增強他們對家鄉的認同感
要針對新生代疏遠莆仙傳統文化、對家鄉缺乏基本了解、故鄉觀念淡薄及不同年齡等特點,有意識、有目的、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一是每年都要有意識地邀請一定數量的華僑華人新生代參加我市舉辦媽祖文化旅游節等節慶活動,提供華裔新生代與家鄉交流的平臺;二是支持海外莆仙同鄉社團舉辦普通話及莆仙話培訓班。要根據海外社團的需要,在師資、教材等方面給予積極支持。建議教育部門出臺赴海外援教的優惠政策,并探索在暑假期間,舉辦華文或莆仙話培訓班,吸引海外華裔學生返鄉進行短期培訓。三是定期開展“中華情·興化緣”專項活動。2009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下,由市僑聯和文化局聯合組織的“中華情·興化緣”文藝隊,赴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進行訪問演出活動,受到海外鄉親的熱烈歡迎,前往觀看的各界僑界人士達3600多人,產生了良好的海外影響。文藝出訪以僑胞喜聞樂見的形式,受到海外僑胞的熱烈歡迎。呼吁繼續重視支持這項工作,定期開展這項活動,不斷激發華僑華人新生代對中華文化、莆仙文化的興趣,增強他們對祖(籍)國、對家鄉的情感。三是整合有關部門和社會各界力量,攝制專題片、出版叢書,大力弘揚老一輩華僑華人艱苦創業,熱愛家鄉精神,激發華僑華人新生代故鄉意識。四是繼續辦好海外華裔青年夏(冬)令營活動。要撥給專項經費,每年舉辦1~2期,讓華裔青少年通過參加夏令營活動,從中了解莆田歷史、文化、風俗人情。五是加強海內外校際交流活動。經市僑聯牽線,莆田一中與馬來西亞庇建國中學,市實驗小學與新加坡宏文學校結對子,互動頻繁。應繼續推動家鄉學校與海外華文學校的對口交流,此外,還可以讓師生進家庭、進社區開展形式多樣的交流活動,使他們親身體驗莆田的方方面面,增強對故鄉莆田的認同感。
講求互惠雙贏,積極鼓勵他們返鄉創業、共謀發展
要根據海外僑情的新變化,采取相應的對策,做好新時期僑務經濟工作,促進海內外大團結、大和諧,促進莆田大開放、大發展。一是要正視新生代與家鄉情感維系度相對較弱、商人意識較濃的現實,實事求是地調整僑務工作策略,從以往主要依靠血緣、親緣、地緣關系做僑務工作逐步朝“拓展人脈、平等交流、互惠互利、攜手發展”的工作方向努力。二是樹立“大僑務”意識,破除“肥水不流外人田”以及“撈過界”的封閉觀念,強化大開放、大市場、大聯合、大發展的時代意識,樹立哪里有利僑商發展就引薦到哪里去的新理念、新機制,知己知彼,積極牽線搭橋。三是在我市對外宣傳和對外活動中可更多地加入商品展銷、經貿洽談和經濟論壇等內容,以互惠互利為原則,充分挖掘和發揮華僑華人新生代在資金、智力方面的優勢,引導他們為我市經濟建設服務。四是要把握華裔新生代的各項需求,做好信息對接和后續服務,完善“橋梁”作用,努力為海外與我市開展經濟、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領域的交流合作提供政策、法律、信息等方面的服務。五是要依法護僑,排憂解難,不斷健全完善“一條龍”的服務體系,切實幫助僑資企業解決生產經營中的困難和問題,真心實意地為他們辦好事、辦實事,達到團結僑胞、凝聚僑心、發揮僑力的目的。
深交老朋友,廣交新朋友,努力拓展海外聯誼空間
一是堅持老僑、新僑工作并重原則,繼續保持與海外社團和老一代的華僑華人的經常性聯系,通過老僑領、老華僑的影響和帶動,加強與華裔新生代的溝通聯絡。二是積極引導海外社團和老一代僑領,培養和造就僑團新秀,推進僑務工作的可持續發展。三是堅持“突出重點,兼顧一般”原則,著力做好政治上有影響、社會上有地位、經濟上有實力、專業上有造詣的華僑華人新生代的工作,為經貿合作和科技文化交流提供深層次服務,深交一批摯友和諍友,以更好地發掘、發揮華僑華人新生代的重大作用。四是要扶持有實力、有影響、講團結、辦實事的華僑華人同鄉社團,使之成為當地華僑華人社會的主導力量。五是堅持國內、海外工作并重原則,在做好國內僑務工作同時,進一步加大海外工作力度,有計劃、有步驟地深化“走出去、請進來”工作,努力拓寬聯誼工作空間,不斷地凝聚僑心,更好地發揮僑力,匯集僑智,為加快海峽西岸經濟區和湄洲灣港口城市建設服務。 (林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