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位于福建省中部沿海地區,境內海岸線長440.56公里,大小島嶼142個,其中有人民居住的8個島嶼岸線長72.21公里。上世紀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在長達500多公里的海岸線、島岸線及我市沿海各鄉鎮主要道路、公路和農田之間播種了越南木麻黃作為防護林當家品種。這些木麻黃速長成林后,形成長達數百公里的千百條防護林帶,遍布了我市各縣、區、管委會的沿海各鄉鎮和海島。它對于抗御海浪海霧、防御狂風暴雨、防止水土流失,確保農業、畜牧業、漁業增產增收,保護沿海廣大地區群眾家園的安全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防護林就這樣被沿海群眾稱作豐收林、幸福林和生命林。
時間進入21世紀初,經歷了近半個世紀的沿海防護林,有的自然枯亡,有的被濫砍亂伐,有的正發生病蟲害、有的被挪占他用等等,致使防護林資源減少,抗御各種自然災害的功能大大削減,農漁民增產增收和生命財產受到威脅,這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極不協調。在民盟秀嶼區支部實地調研的基礎上,由盟員陳國輝同志執筆撰寫的《關于盡快更新和搶救我市沿海防護林的建議》的提案,作為民盟莆田市委員會集體提案,于2005年初提交給了市政協四屆五次全會。
這個提案一經提交,便受到了市政協領導的高度重視,被選為2005年度的重點提案,后被評為優秀提案。在提案交接辦理時,副市長陳金揚對該提案作了重要指示,要求各縣區、管委會,各有關部門和沿海各鄉鎮,應立即做好防護林的培植更新、搶救復壯工作。嗣后,市政協指派專人對該提案的辦理情況進行了跟蹤調查。2005年暑期,在市政協的牽頭下,省林業廳、林業科技人員、省市電視臺記者、市有關部門和民盟秀嶼區支部的有關人員,連續幾天冒著酷暑,頂著烈日,驅車駕舟深入秀嶼區平海鎮卓東村、埭頭鎮汀岐村、南日鎮云萬村、荔城區北高鎮澄江村、美蘭村以及城廂區、涵江區、仙游縣的沿海海堤進行實地調查、拍照,召開座談會征求各方意見,并把調研的結果和辦理的意見及時反饋給各縣、區、管委會及有關部門。
在市政協對于我市沿海防護林更新和搶救情況開展跟蹤調研工作的帶動下,各縣區、管委會開始行動,一個個關于防護林木培植更新、搶救復壯的方案被提到各縣、區管委會領導班子的重要日程上,并馬上付諸行動。有的縣區把林業科技人員請了進來;有的縣區派出人員外出取經;有的縣區與有關高等院校聯手合作。林業科技人員與高校學者、教授為防護林的培植更新、搶救復壯所提的許許多多措施與對策、方法與意見,對我市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起了關鍵性的作用。各縣區、管委會在防護林體系建設中還緊密聯系本地區的實際,積極探索,有效建立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制定優惠政策,建立有效的利益激勵機制;鼓勵和引導各種社會主體、民間力量參與沿海防護林體系的建設。同時,積極推進林權改革,積極探索土地置換、贖買和合作補償及資本運作等新機制。
經過四年多堅持不懈的攻堅,如今我市沿海,更新的的防護林木郁郁蔥蔥,復壯的防護林木披上新綠,海堤基干防護林帶得到了加寬、加厚、新建和更新,并實現合攏。農田和道路林網控制面積較大規模增加,沿海防護林體系框架基本形成。初步實現了由一般性生態防護功能,向以對付海嘯和風暴潮等突發性生態災難為重點的綜合防護功能擴展轉變,由單一結構的防護林帶建設向消浪林帶、海岸基干林帶和縱深防護林網三個層次構成的復合結構轉變。現今,在我市沿海地區發生的臺風暴雨、洪澇干旱、風沙海霧等自然災害得到有效遏制,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得到有效保護。廣大沿海群眾對此歡欣鼓舞,他們高興地說,人民政協是一個參政議政平臺,催生了我市沿海萬頃綠色。
現在,各級政府正精心規劃我市沿海基干防護林帶體系建設的藍圖,以防護林為主向灘涂紅樹林、鄉村防護林網、荒山綠化和綠色美化轉變,在我市沿海地區建成布局合理、結構優化、功能完備的綠色生態屏障。 (鄭文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