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目前,莆田市處于發展的關鍵時期,而人多地少是制約發展的主要資源瓶頸。如何有效利用現有資源,走可持續的科學發展道路,是擺在我市各級黨委政府面前的重要課題。我市林下經濟發展潛力巨大,但還處于起步階段,如何挖掘我市的林業資源,拓展林下種植模式,壯大林下經濟總量,值得探索和研究。在今年市政協六屆五次會議上,市政協常委蔡國萍作了題為《莆田市林下經濟發展現狀與對策》的書面發言,提出富有針對性的意見建議。
莆田:大力發展林下經濟
利榮昌生物生產基地 鄭育俊/攝
隨著各地林下經濟迅猛發展,我市林下經濟也已悄然興起。從發展方式看,主要有林糧模式(林下種植薏米、豆類、薯類等);林菜模式(林下種植黃花菜、秋葵、蕨菜、馬齒莧、魚腥草、瓜類、草莓等綠色蔬菜及優質野菜);林菌模式(林下栽培草菇、香菇、黑木耳等仿野生食用菌);林禽(畜)模式(林下放養雞、鴨、鵝、羊、蜜蜂等及特種動物鴕鳥、特種豬、梅花鹿等);林游模式(主要利用森林資源開發為森林公園、森林人家,進行森林休閑、養生、探險、體驗等生態旅游,典型的有大洋的笛韻森林人家、西天尾林山的逸林生態農業園、白沙的坪盤油菜花等);林藥模式(主要是林下種植金線蓮、鐵皮石斛、田七、金銀花等中 草藥,例如荔城區利榮昌生物有限公司林下種植金線蓮及鐵皮石斛、城廂區得真元金線蓮的品牌創建等,該模式為林下經濟發展最典型的一種模式)。
市政協常委蔡國萍認為,當前我市林下經濟發展中主要存在林下開發與生態保護、短期效益與長期利益矛盾。一是發展規模小而散。林下經濟發展特色少,整體實力不強,優勢不明顯,表現為布局分散,跟風發展,缺少特色,集約化規模化程度低,以自產自銷為主,競爭能力弱。二是發展支撐點弱而缺。一方面政府在資金扶持、銀行信貸等方面的政策扶持都嚴重滯后;另一方面缺乏專業技術的支持,林下經濟的種養殖模式多為新技術應用,有許多的技術難題難以攻克,很難為種養殖戶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持。例如我市初具規模的林藥種植,急需中藥材種植行業的專家根據當地的自然資源特點、市場走向,科學制定規劃,選擇合理品種。三是發展前景遠而艱。主要表現在產業鏈短,產品附加值低,市場開發落后,缺少龍頭帶動,難以形成產供銷鏈條,制約產業的發展。
蔡國萍說,莆田具備發展林下經濟的各種優越條件。一是氣候優勢。日照充足,強度適中,冬短夏長,春秋涼爽;雨量充沛,氣候濕潤;季風明顯,交替頻繁;適宜亞熱帶各類植物的生長和繁衍。二是自然資源優勢。全市陸地面積3781平方公里,現有林地面積352.67萬畝。豐富的林地及果園資源給林下經濟發展提供充足的發展空間。三是人力資源優勢。近幾年來,我市林農、果農受產品種類及市場價格等因素的制約,發展停滯不前,加上畜禽業禁養、禁建,增收乏力,棄林棄果時有發生,同時,由于歷史原因,林農、果農受教育程度低,靠山吃山意識強,相當一部分處于待業、失業狀態,自然形成一支開發林下經濟生力軍。此外,擁有一大批農業技術人才。四是政策資源優勢。當前,發展林下經濟機遇良好,國家及各級政府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支持發展林下經濟的優惠政策。國務院辦公廳2012年下發了《關于加快林下經濟發展的意見》,國家林業局下發了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林下經濟發展的意見》的通知。福建省出臺了《福建省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快林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從2013年起連續三年,省級財政每年安排3000萬元對林下經濟發展予以補助,要求各市、縣(區)財政相應安排資金予以扶持。良好的政策環境為發展林下經濟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撐。
在對漳州及市內部分地區進行實地考察后,蔡國萍結合我市的實際情況,對發展林下經濟提出了意見建議。
科學規劃,合理布局。要將發展林下經濟列入我市“十三五”規劃,結合莆田實際,認真分析各縣(區)自然條件,組織專家學者進行科學論證,制定中長期發展目標。要因地制宜,布局合理,特點突出,講求實效的原則。例如,中高海拔公益林帶,林木密集,林下植被繁茂,以黃紅壤、紅土、暗紅壤土為主,土壤肥潤,坡度大,交通不便,適宜于林菌、林禽(畜)模式;中低海拔經濟林帶,以紅壤、粗骨性紅壤為主,經人為改造,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高,梯田狀,前有埂,后有溝,樹冠茂密,管理方便,適宜于林藥、林游、林菜模式。
技術創新,重點突破。從調研情況看,發展林下經濟在種質資源、生產加工、認定認證、品牌營銷、檢驗檢測等諸多方面存在薄弱環節,必須加以攻克。一是突破種質資源。要篩選適合我市種植的種類、品種,通過建設一定規模的品種資源庫來保證產品種源。二是突破設施種植技術。對設施種植的基質,連作障礙克服,種植制度、模式等要重點攻關,通過市場孵化室,不斷改進產品種植技術。三是突破產品深加工技術。要引導企業對產品進行粉劑、水劑等深加工技術的實施和應用,提高產品附加值。四是突破產品質量打造特色品牌。要建立專業的新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配備專技人員,負責產品質量的標準制定和質量檢測等。要通過檢驗檢測中心加強對本產地產品的認定認證,打造我市特色品牌。五是突破產品市場培育。要引導企業走規模化、專業化、集約化發展路子,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暢通產品銷路,打造產品專業市場。
政策扶持,典型示范。將發展林下經濟與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相結合,與農業產業化相結合,與新農村規劃相結合,根據中央、省有關扶持政策,出臺符合我市林下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多層次多角度地鼓勵種植林下經濟,挖掘林下經濟的發展潛力。同時要龍頭帶動、典型示范,要以專業合作組織、家庭農(林)場、農(林)業企業為依托,在有條件的縣(區)創建1—2個示范園、鎮(鄉)創辦1—2個示范片、村(居)創立1個示范點,突出一鄉一業,一村一品,以典范引領,促進全面發展。 (時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