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09年是人民政協成立60周年。為隆重紀念人民政協60華誕,記述人民政協成立60來的風雨歷程及難以忘懷的人和事,經莆田市政協主席會議研究決定,在全市各級政協歷屆委員、政協各參加單位及機關干部職工中,開展紀念人民政協成立60周年征文活動。活動在市政協學習宣傳文史委牽頭組織下,收到許多篇體裁多樣、內容豐富的優秀作品。本報今起將陸續選登部分作品,以饗讀者。
媽祖架心橋 兩岸一家親
——市政協弘揚媽祖文化紀事
臺灣媽祖信眾在湄洲媽祖祖廟謁祖進香 鄭育俊/攝
“1997年1月24日至5月5日,湄洲媽祖金身千年首次巡游臺灣,這是海峽兩岸民俗交流的一大盛事,是炎黃子孫共同弘揚媽祖文化的一個創舉。為滿足臺灣廣大信眾朝拜湄洲媽祖金身的強烈愿望,應臺灣知名人士陳適鏞的邀請,湄洲媽祖金身以及湄洲媽祖祖廟的元代石雕媽祖像、清代鎮殿寶璽等珍貴文物,在以我為團長的護駕團成員護駕下,前往臺灣巡游102天,媽祖金身從南到北,又從北到南,往返數次,巡游19個縣、市,駐蹕35個媽祖宮廟,接受信眾朝拜達千萬人次。當時媽祖所到之處,信眾焚香祝禱,虔誠膜拜。媽祖出現在哪里,哪里就人如潮涌,鑼鼓、鞭炮聲震天響,場面沸騰。這是迄今兩岸交流交往中一次規模最大和最有特色的活動,被海內外稱為lsquo;千年走一回rsquo;的世紀之行。”年逾八旬的原市政協主席林文豪談起這些往事興致勃勃。
弘揚媽祖文化
莆田市政協成立20多年來,始終把“弘揚媽祖文化,推動兩岸交流,促進經濟發展”作為履行職能的一項重要工作。1984年林文豪擔任首屆市政協主席,旋即將發掘、弘揚媽祖文化作為政協的一項重要工作。牽頭成立湄洲媽祖祖廟首屆董事會,林文豪親任董事長,拉開了大規模的祖廟重修擴建工程帷幕。現在湄洲媽祖廟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陸續開展關于媽祖文化研討活動;編輯出版媽祖文化研究取得重大成果;積極挖掘和精心編排了“湄洲媽祖祖廟祭祀大典”,成為與“黃帝陵祭典”“孔廟祭典”并列的中華三大祭典之一,并于2006年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參與籌劃建設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湄洲媽祖祖廟南軸線建筑群,樹立了祖廟的威儀和風范;在海峽兩岸同時塑起了媽祖巨型石雕像;發行了《媽祖》郵票、《媽祖》紀念幣;舉辦《媽祖信仰源流展》等,這些活動大大拓展了媽祖文化的研究領域。
每屆“湄洲媽祖文化旅游節”,政協委員們都積極參與籌劃聯絡,媽祖品牌越打越響,前來祖廟尋根謁祖的兩岸同胞也越來越多。2004年,經過市政協臺港澳僑委、湄洲島管委會和祖廟董事會的多方聯系和努力,國家批準成立“中華媽祖文化交流協會”,會址設在湄洲祖廟,為進一步弘揚媽祖文化、促進兩岸交流搭起新的平臺。截至2007年11月,有海內外團體會員376個,個人會員26個。
近年來,隨著媽祖文化的不斷升溫,政協對媽祖文化申報“世遺”的呼聲日見升高,省政協《關于啟動中華媽祖文化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建議》和市政協《關于盡快啟動媽祖文化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建議》等多件提案都得到了各級黨委政府領導的重視,有關部門也在積極進行媽祖文化申報“世遺”工作。目前,這項申報已獲得國家文化部批準,2008年9月25日晚上9點,申報材料全部送交文化部外聯局打包航郵巴黎。最終申報結果將在2009年10月公布。
推動兩岸交流
媽祖文化源遠流長,在海峽兩岸有很強的凝聚力。1987年10月,由市政協牽頭舉行的“媽祖千年祭”活動,吸引了海峽兩岸10萬信眾參加。1989年5月,臺南蘇澳南天宮224人乘20條漁船護送媽祖圣像直航湄洲,開啟了兩岸直航的先河。2000年7月,臺灣大甲鎮瀾宮媽祖進香團一行2000多人,輾轉千里護送開臺媽祖等到祖廟進香謁祖,19家臺灣媒體共派出91位記者隨團采訪,4家臺灣電視臺聯手通過衛星直播活動實況,轟動海內外。臺灣大甲鎮瀾宮副董事長鄭銘坤說:“媽祖文化源于大陸,臺灣文化是從大陸傳過去的,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臺灣拜媽祖幾百年了,兩岸交流是誰也擋不住的。”
1997年1月24日至5月5日,市政協倡導和參與了湄洲媽祖金身巡游臺灣102天活動。湄洲媽祖金身受到臺灣上千萬人次的頂禮膜拜。島內輿論報道:“從來沒有一個活動能吸引這么多人參加,也從來沒有一個人能把不同派別的政治人物聚在一起,只有媽祖做到了。”隨后,湄洲媽祖金身巡臺照片,被列入臺灣中學歷史教科書。在市政協的有力推動下,海峽兩岸媽祖文化的交流連獲突破。2002年5月8日至12日,湄洲媽祖金身第一次以海上直航方式巡安金門,萬人空巷爭相迎拜,轟動海峽兩岸。2007年5月,湄洲祖廟祭典團直航馬祖島,參加馬祖天后宮重修落成典禮,島上民眾目睹壯觀場面,激動地說,這是有史以來最熱鬧的節日。2008年6月,莆田161件媽祖文物赴臺巡展受到臺灣大批信眾的熱情迎接,在寶島掀起了新一輪“媽祖熱”。
“媽祖金身巡臺能得到當時臺灣當局的審批,談了許多年,談了許多次,非常不容易。”回憶當年,林文豪感慨萬千,“歷史和事實都證明,媽祖金身巡臺對兩岸民間交流交往有非常大的推動。此前臺灣信眾朝圣規模較小,此后朝拜團隊由小到大,由單向到雙向,兩岸交流交往的洪流浩蕩,誰都阻擋不了。”
正如林文豪所言,1997年湄洲媽祖金身赴臺巡游之后,兩岸媽祖文化交流持續升溫。2006年9月,臺灣媽祖聯誼會組織臺灣各地49個媽祖廟4300多名臺灣信眾,經廈金航線赴湄洲朝圣,是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臺灣進香團,創下了兩岸交流的紀錄。
媽祖文化,已成為中華民族的一種凝聚力、向心力。這十多年,每年都有10萬人次臺胞來祖廟朝拜,七八百個臺灣進香團來祖廟“走娘家”,到2005年,已有1275家臺灣媽祖廟到湄洲祖廟認祖歸宗。由市政協或祖廟董事會牽頭組織了上百個團組赴臺,進行媽祖文化交流及經貿考察。
共促經濟發展
同胞的密切往來,文化的尋根認同,推動了經濟的合作雙贏。多年來,市政協通過媽祖文化搭臺,唱出了兩岸經貿合作的連臺好戲。
從祖廟尋根到投資興業,這是莆田許多臺商走過的共同之路。上世紀90年代初,臺胞曾政仁就多次來祖廟進香,并捐資30萬元建設祖廟升天樓。在交往中,市政協領導熱情向他介紹投資環境,曾先生與臺商周明朗先生懷著對媽祖故鄉的深厚感情,聯合投資300萬美元,在莆田創辦起億承鞋業有限公司。
在市政協的不懈努力下,莆田的招商引資呈現出一派生機,以臺引臺、以港引臺不斷向縱深發展。臺商曾政仁先生的投資取得初步成果,又引進信仰媽祖的臺商吳文儀先生,創辦了涵江鞋業有限公司。吳先生取得成功后滾動發展,相繼在莆田創辦了大福、大永、大欣等多家規模鞋廠。郭秀松先生是較早到莆田投資的臺商。當初,他在莆田創辦了一家鞋業公司。隨著投資環境的不斷改善,他如今在莆田已創辦了10家企業,為今天莆田成為全球鞋業3大基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市政協還適時組織“莆臺農業合作交流情況調研”,并參與《拓展閩臺經濟合作領域、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課題的調研活動,提交調研報告,積極為拓展莆臺、閩臺經濟合作建言獻策。
媽祖故鄉黨政部門的支持和政協的關心,使許多臺資企業辦得紅紅火火。而眾多臺資企業的落地,帶來了先進的管理經驗和工藝,培訓了大批技術工人,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帶動了數千家民營企業的發展。截至2008年8月底,我市累計批準臺資企業427家,投資額達8億多美元,臺資企業產值已占莆田工業產值比重的1/4。
更加令人鼓舞的是,我市圍繞弘揚媽祖文化,正在湄洲島對岸圍海造地,建設具有文化、休閑、商貿、飲食、娛樂、旅游、漁港等功能特色的媽祖城。媽祖城的崛起將推動湄洲灣港口城市發展成為一座臨海工業發達、濱海城市崛起、沿海景觀壯麗的開放型城市,成為一座有文化品位、有經濟實力、有優美環境的港口城市。 n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