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認真辦理提案 兩岸合力來搶救保護
莆籍在臺名人故居列為涉臺文物
他是一位莆籍在臺政界的風云人物,享年八十歲的黃埔老人。1998年11月17日,他在美國紐約病逝時,現為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對他獻上悼詞:“宿望嘉猷”和“修學儲能、先博后淵”。他就是荔城區濠浦村下亭頂碼自然村人、清代進士陳池養族裔陳裕清先生。
如今,陳裕清親手栽植的榕樹已蒼蘢茂郁,曾經居住過的老屋和幼時讀書的“慶源祠”已被莆田市列為涉臺文物就地保護,老屋所在地也已作為濠浦公園規劃。
今年初,原全國政協副主席、中華媽祖文化交流協會會長張克輝親自題寫了“陳裕清故居”的墨寶。
四月,臺胞王博優來到陳裕清故居,帶來了一張陳裕清1969年參加臺灣中廣大廈破土典禮的照片,贈送給陳裕清故居收藏。近日,國際奧委會委員、國際拳聯主席、中國臺灣奧委會主席吳經國特地來陳裕清故居參觀,留下墨寶“陳裕清故居”,表示要為保護故居盡一份力。
而這項工作的推動,緣于市政協委員陳春陽提案的建議。
小橋流水,綠樹掩映中的陳裕清故居。
▲陳裕清侄孫陳春陽向吳經國(右一)介紹故居保護情況
▲陳裕清住過的老房子
▲故居一角
▲故居一角
▲樓上四道門常年打開
臺灣原政界名人陳裕清
1918年10月18日,陳裕清出生莆田下亭村一個貧困家庭,在五兄弟中排名第二,幼年師從莆田后塘清朝舉人陳朗如,后就讀省立十中(今莆田一中)、福州師范。
抗日戰爭前夕,他毅然投筆從戎,考入國民黨中央政治學校(即黃埔軍事學校前身)新聞系,畢業后轉入南京革命實踐研究院聯戰班學習。留學美國芝加哥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專修政治、經濟、哲學社會及新聞等專業,獲紐約大學政治學碩士及圣約翰大學名譽文學博士。
歷任《中央日報》福建總編輯、國民黨中央宣傳部專員、海外部科長,《中央日報》駐美特派員、紐約《美洲日報》總編輯,《華美時報》董事兼執行秘書。1967年回臺任國民黨中央第四組主任、海外工作會主任。1979年3月起任紐約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促進會會長。后被聘為“總統府”“國策顧問”。是國民黨十、十一屆中央委員。
農村名人故居亟待保護
陳裕清故居和童年念書的“慶源祠”所在地是規劃中的濠浦公園,如果沒有加深認識,這兩處文物就有可能得不到保護。
為了不讓名人故居成為歷史的遺憾,作為陳裕清的侄孫,市政協委員陳春陽急在心里,也由此案看到了農村保護著名政要名人故居的重要性。
改革開放為莆田農村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公路通了,洋樓多了,路燈亮了,生活好了,然而在新農村建設中,因為群眾還缺乏對文物價值的認識,許多有保護價值的房子被當作破房推倒翻建,這對有著“文獻名邦”、“海濱鄒魯”美稱的莆田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損失。
正是看到這種情況,近兩年來,陳春陽連續提出在新農村建設中要保護“著名文化政要名人故居”,建議一經提出,就得到30多位委員響應,并在提案上共同署名。而提案也得到市政府很好的辦理落實。
陳裕清故居為涉臺文物
小橋流水,綠樹掩映中的陳裕清故居透出濃濃的鄉村色彩。
故居房子懸山頂,二層土木結構,檐下雀替等建筑構件雕刻精美,較完整地保存了1910年代莆田地方建筑的特點。
市文物管理委員會鑒定認為,陳裕清故居對于展示和研究莆田地方建筑史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鑒于陳裕清為莆籍國民黨政界名人,在臺灣擁有相當的人脈資源,其故居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市政府同意作為涉臺文物予以就地保護,要求有關部門結合濠浦公園建設規劃,開辟陳裕清生平陳列室,和其后裔創辦的莆田市順源美術雕塑院雕塑藝術作品展示室,以及莆田民居布局陳列室,使其成為莆田市海峽兩岸文化交流和莆田傳統工藝普及教育的農村文化陣地。(時報記者 鄭育俊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