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條是中國最常見的生活食品,以加工生產面條聞名四鄉,沒有嫻熟的技巧和過硬的本領,是很難辦到的。
劉牡丹打面店座落在涵江鑒前街中段,店名“源盛”。清末民(國)初,劉牡丹的父親劉胡客從都邠村到涵江鑒前,租房子開了這家源盛打面店,靠售賣面條、白粿謀生。不過,那時沒有什么名聲,平平而已。
1920年,劉牡丹18歲時,便跟隨父親在店里幫忙打面條,做生意。他心靈手巧,愛動腦筋,又善于接受顧客的意見,所以,他面條就越打越精。經他手工切制出來的面條又細又韌,煮熟后,疏疏松松,不粘不糊,真是爽口得可以!很快走俏涵江的大街小巷。人人都說“牡丹打面”好吃,而“源盛”的店名卻被人們遺忘了。
然而,面條好吃,功夫難為。為了滿足群眾的需求,劉牡丹一家老小全忙壞了。每天下半夜二三點鐘,劉牡丹夫妻就起床了。妻子負責加水和面,用一只大陶盆,一次倒入10來斤面粉,加入一定量的水,先用雙手攪拌,然后用力揉壓搓擦,制成面團。
接著,將面團攤在門板大小的搟面板上。這時,劉牡丹就大顯身手了。他用一根大竹竿當搟面杖,橫著架在面板的面團上。人半坐在竹竿的尾端,一上一下地壓著,從左壓到右,再用手將壓扁的面團對折;又從右壓到左,又將面團對翻hellip;hellip;劉牡丹人高馬大,體力強壯,搟起面來,得心應手,但也已滿頭掛汗。這樣搟壓面團,來來回回需得四五遍。最后把面團搟到一定的厚度,就送入打面機中,打壓成薄薄的面片,邊打壓邊用一根短圓木,將薄面片捲成卷。一邊捲一邊又拿起裝著“粉心”(即地瓜粉)的布袋子撲打面片,使不粘連。捲完后,便將短木抽出,又輕輕地壓成10多公分高的一疊。
接下去是切面條。用一把特制的切刀,細細地切割成面條,切下的面條僅有線面那么細。人家到店里買面時,切下一刀,一提,便是一團線面,約有1斤重。劉牡丹利索熟練地將面頭面尾往面板上用力一甩,過稱裝袋。
牡丹面條好吃,不管是商家富戶,還是平民百姓,誰都愛買牡丹面條。牡丹面條的好名聲不脛而走。連莆田人、華亭人都跑到涵江來買,北面的江口人也專程趕來買。
人家壽慶、結婚辦酒席,廚師開菜單,點名要用牡丹面條,否則不做。
牡丹面條好吃,但價錢不貴,每斤約高出別家面條5分錢。因為是手工制作的,從下半夜到午后一整天一家人只能加工100多斤面粉。所以牡丹面條往往供不應求。每到端午節,家家吃面條,牡丹店生意更是忙成一團。一家老老小小幾口人,從前一天上半夜一直忙到第二天中午,還是顧客滿室!
涵江各家菜館,甚至點心店都愛用牡丹面條。他們都須提前到店里定貨。它們用的面條是“意面”,需加雞蛋攪拌加工打制。這種面條又薄又細,黃澄澄的,質量上乘。
牡丹打面手工勞動量極大,據說,他家有好幾個人胳膊都揉得變形了。1952年停止生產。 (黃黎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