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巖(1892—1951),名文揪,莆田縣西天尾鎮官塘村人。
松巖的父親因家境清貧,早年就到福州當伙計,后開設懋聚行,專營溪貨(閩西北土特產品)生意。民國初年,又與友人合資在涵江鎮前街開設新記南北京果店,由松巖住店經營。后因友人退股,乃獨資經營,改名為南通南北京果行,仍由松巖負責經營。
至20年代,松巖因父親年老返居家園,在福州的懋聚行由其四弟文錄(號少紀)負責經營。不久,又在香港開設永隆行,專營香菇生意,由其五弟文獻(號徵甫)負責經營,逐步形成以懋聚行為主的鼎足而立之勢。
松巖負責經營南通南北京果行后,正當年壯,頗有抱負,極力擴大業務范圍。又在后街開設八達南北京果行,與前街南通行前后相連。前者專營零售業務,每日營業額達五六百元銀元。后者專營批發業務,銷售的范圍除莆田縣各地外,還遠銷至仙游和福清、惠安兩縣的部分地方。
松巖善于用人,兩處共有伙計30多人,對其中有真才實干的,都托以重任。如有一位精于土特產品行情的人,以重金聘為總盤,成為行內實際的決策者。由于全行伙計的同心協力,業務日益發達,從20年代中期至30年代抗日戰爭爆發前的10多年間,其所經營零售和批發的業務,均居涵江同行之首。因此,“南通四八”亦成為涵江工商界中一位知名的人物了。
在福州負責經營懋聚行的四弟郭文錄,因經營規模過于擴大,資金不足,依靠貸款維持;加上又受到普遍性經濟不景氣的影響,暗中虧損至巨,自己亦積慮成疾,終至倒閉。
在涵江鎮負責經營南通和八達南北京果行的郭松巖,雖然業務可以維持,但也不能不受到波及,遂告收盤。
在香港的永隆行,亦遭到了同樣的命運。
南通和八達南北京果行收盤后,他們在涵江鎮從事其他的商業活動。
郭松巖在涵江工商界中也是一位熱心地方公益事業的人士。抗日戰爭勝利后,國民黨政府的法幣不斷貶值,米價暴漲,人心惶惶。在陳杰人的倡議下,他亦積極參與集資向蕪湖等地購回大米,多次在保尾善德堂舉行平糶,對抑平米價,安定人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此外,他還同中醫李國英等在西天尾鎮開設義診所,為貧苦群眾免費治病。
1951年,郭松巖在土地改革運動中被鎮壓。1983年,經莆田縣人民政府批準,予以平反。
其五弟郭徵甫是莆田人到香港從事商業活動的第一人。永隆行收盤后,不久,他又與仙游人合資開設榮佑公司。他雖是一位商人,但思想進步,對國民黨迫害共產黨人和民主人士,深為不滿,因此,在抗日戰爭直至解放戰爭期間,都能大力支持人民的解放事業。解放后,亦曾多方捐資,支援祖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如涵江華僑新村就是在他們倡議下興建起來的。 (至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