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山,莆陽第一高峰,海拔1083.4米,座落于莆田市涵江區莊邊鎮西北部,與仙游、永泰相鄰。這里不僅群山連綿,溝壑縱橫,奇石怪洞,林深竹翠,自然風光旖旎;而且歷史文化積淀豐厚,“將軍打虎”的傳說,“望江書院”的的書聲,三狀元暢游望江“五奇”,唐代名臣上史司空,“開福寺”的悠久歷史,葉氏夫人治理黃河的美傳等都為望江山增添了濃厚的人文色彩。在風云變幻、刀光劍影的革命戰爭年代,紅軍游擊隊的革命足跡還曾在這里深深地烙印。
位于望江山脈的西北部寧里,曾是中共閩中特委機關駐地,是黨組織和紅軍游擊隊的重要活動基點。
1933年11月,老前輩鄧子恢、王于潔(吳梅),劉突軍、蘇華、黃國璋在莊邊鎮鳳際村寧里開辟革命根據地并成立“閩中特委”,王于潔任特委書記。1938年4月,黃國璋繼任特委書記,與方子明、蘇華、林汝南、楊鳳來等同志領導閩中地下游擊隊堅持抗日戰爭。1940年2月起,許集美、朱倫炎、陳焦成等同志先后到閩中特委參加訓練學習。解放后,黨和政府認定寧里自然村為閩中特委駐地。2007年11月寧里景區為主要景點的莊邊望江山景區被評為省級森林公園。
在望江山北麓的山溪村,也是一塊隱藏在深山溝壑里的紅土地。
這里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1936年7月,為了挫敗國民黨的“清剿”,紅軍游擊隊由常太向北作戰略轉移,劉突軍、張鼎丞率領游擊隊途徑莊邊、赤石、坑頭里來到望江山北麓山溪村,居住在山溪寨垵巖洞(現名曰“紅軍洞”),芹石曲尺垵竹棚,下田村巖洞。他們充分利用望江山險峻復雜的地勢以及得天獨厚的林海、竹海、云海開展游擊戰爭。
1930年至解放前夕,位于望江南麓的岐山村“開福寺”,成為我黨地下游擊隊秘密集會場所,當時又是閩中司令部重要的聯絡點之一,鄧子恢曾出入其間,莆田地下黨先驅陳天章、劉突軍、陳建新等常在寺內召開會議,開展革命活動。
躺臥在望江山西部的上院村,四周群山環抱,山青水秀,北靠山溪村、東接岐山村,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革命老區村。
在革命戰爭年代,駐扎在山溪、下田的紅軍游擊隊,常因戰斗激烈,形勢危急的時候,便突襲南面小路,穿梭于望江密林直駐上院村,養精蓄銳。由半溪邱銀判,壩頭里金梅、銀梅組織的小分隊熱情接納招待。東面,曾為我黨地下游擊活動據點的岐山村“開福寺”,游擊隊也常派聯絡員攀上五公里高的上院嶺,到達上院村進行革命秘密活動聯絡,盤落(位于上院村東南方向“十八重溪”),壩頭里(村內),曾作為聯絡地點,遺址至今尚存。 (邱金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