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1月1日我調任莆田縣委農村工作部,管全縣農林漁牧付工作,經常上大洋下南日,南日給我的印象最深,不時浮現腦際。下南日必須搭船:有從涵江新橋頭搭南日客輪,須根據水時,退潮去南日,漲潮回涵江。上船的時刻是按水時而定的,需2~3小時行程,在船上就一餐;還有從莆田車站坐車至石城,渡船是等班車到后才開,時間比較固定,船渡的距離和時間都是去湄洲的三倍多,要45分鐘以上。 一般船在海面翻騰激烈,尤其是刮臺風時,也有開不過去而返回。但也有風平浪靜、海平如鏡的時候。記得60年代是帆船,靠風力推動的,太陽快下山了,船還在海面,只有我和原魯山在船肚面,有一塊竹席鋪在肚面,我坐在竹席上,老原坐小竹凳上,談話著。后來我睡在船上看星星,船老大邊搖櫓邊吹口哨呼風來,四周靜悄悄的,只有搖櫓聲和呼風聲,吃晚飯時到南日公社。若刮臺風不能過去,就要住宿石城,我都是住部隊的客房。所以去南日比較麻煩,不像去湄洲,無論氣候怎么惡劣都能出入。
過去,南日沒有碼頭,渡船不能靠岸,要用小舢舨駁到沙灘,脫鞋涉水上岸(沙灘)。還要看風向,有從坑口、石盤或巖下等地上、下船。就石城這里也有兩個碼頭:南碼、北碼。
南日分東西兩半島,原來是東西兩個島,后來變淺相接了,就建條公路相通,南邊是圍墾。
南日島古稱南匿山,扼興化灣咽喉,東頻臺灣海峽,與湄洲島并稱姐妹島。由于地理位置獨特,是擴大對臺、對外貿易的窗口。著名的南日水道,歷來是海上南北交通的要沖。
素有十八列島之稱的南日,有大小島嶼45個礁矽25個,都是沿海各個鄉鎮最多的??偯娣e52平方公里,是我市第一大島,我省第四大島,是莆田、福清的海上門戶。北為福清的野馬嶼,東北為平潭的壙嶼,南為烏丘島,東即臺灣海峽,西距石城碼頭七海里,距莆田市區68公里。南日本島東西長,西北狹,中間平坦。解放后屬13區,1952年為24區,1955年為南日區,1957年稱鄉,1958年建立南日人民公社,社址在海山上惠村。
過去島上風沙撲面,地禿山荒。解放后,大力營造沙林帶4784畝,有1.4萬畝禿山和沙灘都披上綠裝,還創造在石頭上種活樹技術。島上禿山多風化石即冇石,此石一壓就碎,只能筑堘,不能蓋房。在冇石上挖孔,放入好土和肥料,種上樹苗,經常澆水,慢慢樹苗長大成林,樹根鉆進冇石、落葉變成泥土,長出青草,禿山成了青山。把荒山和沙灘連成一片造成林海,因為是同時種植種類相同、大小一樣,且樹林面積巨大,所以一般人不得輕易深入其中,以防進入后迷失方向出不來。
五嶼是南日較大的島嶼,設四個村政府,即小日、鰲嶼、羅盤、赤山四個村,其中羅盤分東西兩個,故稱五嶼。南日至五嶼海底,從西南到東北,有條長幾里的臺階或是斷裂帶,一直線地整齊走向。在退潮時,我去五嶼的渡船上明顯地看到:潮水像陡門水一樣地滑下來,船過來也像過閘一樣。我到東羅盤看到:新建一條街道,兩旁有整齊的店面十多坎,群眾說是趙永福書記撥款和杉木支持建成的。原來縣委趙書記也曾到過羅盤了解民情。
南日鎮山海兼優,資源豐富?;◢弾r石儲存量有兩億多立方米,林木一千多公頃,自燃有余,向外出售。島岸線66.4公里,盛產石斑魚、龍蝦、鰻魚、黃瓜魚、棱子蟹紅毛藻等一百多種名優特水產品。藻類、鮑魚、對蝦、深水吊養牡蠣、網箱養魚等六大養殖基地形成規模,養殖面積860多公頃,各種魚船820多只,年水產總量達6萬多噸。
南日島烈士紀念碑屹立于島上尖山山腰,系為紀念1951年和1952年英勇抗擊蔣軍騷擾而光榮犧牲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烈士們而建的。
南日島的今天是許多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我們應把她建設成五業生產興旺、環境美好的海 上樂園。 (吳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