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刊興化府志》即弘治志卷之十說,據《宋史》記載,宋太宗太平興國年間(976-984)63157戶,宋郡志為64887戶,其中主戶41982戶,客戶22905戶;宋神宗元豐年間(1078-1085)55237戶,其中主戶35153戶,客戶20084戶;宋光宗紹熙年間(1190-1194)72363戶,其中主戶44376戶,客戶27987戶。太平興國年間,這一地區人口已經達到63157戶,但是100年后,這里在籍人口反而少了近8000戶,和唐朝前期在籍人口不斷上升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到了后來卻是又升了起來,增加了一萬七千多戶。
宋代興化軍在籍人口為什么先降后升?主戶和客戶包括哪些人?這些都是值得認真研究的。
一, 主戶和客戶的政治經濟地位及其變化
網上查詢后方才知道,主戶,是根據居住地區分為坊郭主戶和鄉村主戶。坊郭主戶以常產等的多少區分為十等,鄉村主戶區分為一、二、三、四、五等。王安石變法期間又將第一等戶分為五等,產業特多的定為出等戶、無比戶或無比高強戶。一等戶占田三四頃以上,也稱上戶。他們和部分官戶、大商人組成大地主階層。第二、三等戶占田一頃到三四頃,也稱中戶,組成為中小地主階層。在宋代,全部地主階級占總人口不過百分之六七,所占土地則占全部墾田的百分之五十至六七十;其中占總人口不過千分之二三的大地主階層,占田達百分之四五十。部分第三等戶,以及被稱為下戶的第四、五等戶和客戶,組成為農民階級。部分第三等戶和第四等戶,占田三四十畝至五七十畝,屬于自耕農民和富裕農民階層。第五等戶占田三五畝或二三十畝,靠租佃部分土地為生,屬于半自耕農民階層。在宋代,自耕農半自耕農占總人口50%左右,而所占土地僅占全部墾田的百分之三四十,并承受國家賦役的重壓。
客戶,亦稱佃戶、佃客、地客、火客、火佃、小客、旁戶等。除一部分組成為城市貧民謂之坊郭客戶外,絕大多數散居農村,以租佃地主的土地為生。客戶處于農民階級的最低層。客戶在北宋初年占總人口約40%,以后逐年下降,到熙寧五年(1072)下降到最低點,占30.4%。此后又漸漸回升,到南宋亦未超過40%。宋代客戶的法律地位較前代佃客有所提高,客戶被主人傷害致死,即使是官戶也要科罪。客戶同主人的依附關系因地而異。夔州路(今四川奉節一帶)客戶不能遷移,往往隨土地買賣而轉移,客戶及其妻女都遭受主人的奴役。其他地區的客戶一般有了遷移的自由,農隙還可為他人傭雇,或從事販運活動。客戶向主戶繳納的地租以產品為主,對分制最為流行。太湖流域已出現定額地租,同時還有少量的貨幣租,宋代客戶已發生了明顯的分化。有的有了一塊田園,上升為主戶,有的發展成為佃富農,有的轉化為商販,以至成為富商。
二,慶歷新政是宋朝由亂到治的轉折點
960年陳橋兵變,宋朝建立。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封官許愿,治標不治本,后繼者也是這樣,80多年之間無法擺脫“冗官”、“冗兵”的局面。那時,莆仙地區就是重災區。太平興國三年,林居裔起義在仙游縣百丈鎮爆發,次年被“招安”,興化軍和興化縣先后建立。林居裔起義是興化軍誕生的“助產婆”。但是,興化軍建立后,那些起義者及其家屬卻沒有立足之地,紛紛離鄉背井,逃往他鄉,在今天臺灣有林居裔的后裔,就是例子。所以,興化軍成立以后,在籍人口不是越來越多,而是越來越少了。
到了慶歷三年(1043)范仲淹出任宰相,終于提出了“抑僥幸”即不搞封官許愿、“精貢舉”等決策。范仲淹雖然沒有幾個月就下去了,但是,他卻像扁鵲那樣,有起死回生之術。就那么幾個月,宋仁宗頭腦清醒了,下詔糾正錯誤,實行新政,改革吏治,改革考試制度等等。例如,進士考試舊時僅僅詩賦,新政則三場:“先策,次論,次詩賦”。后來這個制度成為了宋朝中期的既定方針政策,王安石任相時這樣做,司馬光任相時也這樣做。嘉佑二年(1057),宋仁宗“親試舉人。凡進士與殿試者,始皆免黜落”。從此,進士和殿試者有廣泛的言論自由。所以,宋朝治世從慶歷新政開始。天子有扭轉乾坤之心,選賢舉能也就容易了。到了后來,“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王安石,挺身而出,加入了宋朝中期的改革家隊伍,把宋朝中期改革推向高潮,在經濟文化諸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唐宋八大家,宋有六人,都是善于政論的大文豪。而且文藝成就比漢、唐更輝煌,稱得上中國文藝復興從慶歷新政開始。
宋朝中期改革從慶歷新政始,至靖康元年(1125)蔡京病死流放途中止,長達82年。巴黎公社存在時間僅僅幾十天,馬克思就總結出許多歷史經驗。所以,這次換一種思維,學習馬克思,對宋82年改革來一番研究,成果接踵而至,甚至還認為中國歷史上也有文藝復興,實在是太幸運了!
有了新的研究成果以后,興化軍人口變化過程也就迎刃而解了。宋初客戶約占全國人口的40%,興化軍建立前后,情況更加嚴重,苛捐雜稅多,人民忍無可忍,林居裔起義爆發。后來軍隊多了,許多人只好背鄉離井,離開了家鄉。慶歷新政以后,這里教育有了明顯的變化,說明民心開始安定,從此人口開始回升,到了宋神宗元豐年間已經增加到了55237戶。遷都臨安后,人口繼續增加,宋光宗紹熙年間達到72363戶。
值得指出的是,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王安石變法時就開始興建的大型水利工程——木蘭陂終于竣工了!她傲然屹立在壺蘭大地上,向全國莊嚴宣告王安石變法在莆田縣取得了偉大的順利。從此,南洋平原也用陂水灌溉。“水利是農業的命脈。”從此南北洋平原人丁日益興旺,莆田縣教育日益發展,成為了全國教育的一個強縣。 (林勁松)